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物理学史》由金刚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读完冯卫东院长的《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思考很多:作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变革。
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教师要不时回到儿童时代,用那时的心与理来“度”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习体验,不能以为自己懂的东西学生也该懂。做到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听、看得来的知识虽然来得快,但通过“做”、思考、感悟才会久远的影响、润泽孩子的心智 ……此处隐藏12382个字……/p>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不读书,就不明白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明白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仅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暑假里阅读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一开始是随便翻翻,但是一翻开竟放不下来了。好习惯是一种独特的力量,好习惯闪现着魅力的火花。育人必先育己,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养成很多的好习惯,其实我们的好习惯是最好的行为典范,是最有力的无声语言。
书中罗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个好习惯,向读者展现出优秀教师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我对教育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细看来,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常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有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也有不经意间被忽略的。
每读到一条习惯,不由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剖析。看到一些我已经养成的习惯,不禁感到欣喜,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肯定。例如教师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稚嫩的,他们的心受到伤害便会结疤”。我能够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学生的行为与需求,这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的进行教育。又如“一个学生一个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脾气性格,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优点缺点,人无完人,同样,人人都有闪光点。还有“主动问候学生”、“善待发言错误的同学”、“学会倾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等习惯,既然已经养成,又是专家建议和肯定的,当然一定要继续保持。
还有一些习惯,我已经意识到很重要,想要养成,但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比如“练好三字一话”。经常偏爱字迹工整的作业而抱怨有的学生字写得龙飞凤舞,不知所云。其实站在学生角度想想,反思一下自己的板书,是不是真正地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了呢?书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写一手好字,既可以丰富为人师表的内容,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审美形象的精神境界,学生就会对该位老师的授课倍感兴趣。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也加入了每日练字的`行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尽管字体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但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使自己在书写方面有所进步,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一个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改进自己不足的榜样。又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倍受学生关注。教师的情绪影响到所有学生的情绪。我能坚持带着微笑踏入课堂,和孩子一同学习和练习,也努力控制自己不为小事分心和发怒,但直爽的性格仍像个孩子似的易怒也易喜。控制情绪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目标。还有“课堂不妨适当留白”、“养成问课习惯”等等,虽然还没有成习惯,但相信只要有恒心一定能让这些好习惯成为我工作的助力。
有一些习惯,说来惭愧,之前并没有意识到,比如“清理好自己的办公桌”。我的办公桌总是凌乱的。虽然也整理过,但保持不了多久又乱糟糟的一片。细细的读了书上最后一章,恍然大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一桌不理何以理工作?此外,书中介绍的一些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贾志敏老师的课灵活、生动、幽默,使学生得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享受,总能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他的课别具一格且充满情趣?因为他习惯于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以至平日看电影、听戏、读报、交谈时发现一些好的词语,都要掏出本子记下来,然后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于永正老师总结的成功因素“读书,要经常读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理论等方面的著作,还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专心,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读书是于老师一生坚持的习惯。还有案例分析中介绍的“四分法”简单易行,为我养成习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书中涉及到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这五个方面,几乎囊括了一位教师在整个教师生涯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指明了我们奋斗的方向,尤其对于像我这种刚踏入教师行业的年轻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中所谈的好习惯就像电波一样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细节决定成败,好的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长期坚持。要养成这100个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但我坚信只要能明确目标,并踏实走好每一步,即使还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好习惯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和促进。播下一个好的行为,必将收获一个好的习惯。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今天读于丹《《庄子心得》。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 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
庄子的成就令我们后世之人万分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当今世道能够保留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实在不多。追名逐利,心态浮躁为之普遍。
连我自己也不能例外,当周围的人都纷纷将孩子送到高价名校时,我就不免怀疑起当时的决定,将女儿放在身边这样的普通学校会不会让她将来发展受到影响。读书已经不在单纯是读书了,已经有了很高的附加值,比如当问你孩子在哪读书,学校的名字足以让你自豪三分或自卑了得。我也明知这是心态的问题,哪个学校不培养出人才?但往往大家都进入了一个怪圈,就如现在不少领导去读EMBA,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认识有身份的同学,同学就是生产力,就是人脉,有了人脉就不怕没有发展。孩子读书也是一样了。心怎可平静呢?
现在没钱没权就自然低人三分,经济能力已经无形将人划分了等级,不信高档社区和城乡结合的出租屋形成的.氛围就是截然不同,各人的生活质量天壤之别。社会就是这样的势利,保持一个平和的心又是多么得不易。
我想我们能在浮躁和宁静中找到一点平衡就是成功了。读书的过程就是提醒的旅程,我们不要在浮躁中浸泡地太久,不然将会找不到自己在哪了。
文档为doc格式